
2023年全国演出的9960场音乐剧中,有5888场在上海。在上海,听过音乐剧不奇怪,但你听过沉浸式音乐剧吗?有这样一部原创音乐剧,音乐全部采用海派金曲,主创来自海内外各行各业,得到了著名作曲家陈钢、女高音歌唱家王作欣担纲艺术顾问。这就是由“灰键空间”音乐戏剧工作室出品的沉浸式原创音乐剧《画廊遗梦》。日前,该剧主创做客行知读书会。
音乐剧演员、导演,“灰键空间”音乐戏剧工作室创办人史博伟,钢琴演奏家、作曲家张凯,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声乐教师勾宇欣,制作人、视觉传达夏睿恒……他们并非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,但热爱上海、热爱海派音乐。他们向“歌仙”陈歌辛致敬,并将海派金曲的宝藏带到了观众面前。
故事从《玫瑰玫瑰我爱你》说起。夏睿恒介绍,110年前,陈歌辛为海派流行音乐带来了众多经典作品,如《夜上海》《恭喜恭喜》《蔷薇蔷薇处处开》等。而这些金曲在今天再次触动了青年史博伟的心弦。得益于陈歌辛之子、作曲家陈钢和上海音乐学院教授王作欣的支持,史博伟、勾宇欣、张凯开启了他们的音乐旅程。
在现场,个人配资炒股《画廊遗梦》主创团队准备了八首歌曲,串联起这部音乐剧的诞生与发展,不仅仅是分享歌曲背后的故事、创作中的点滴,也做音乐剧的科普。做音乐剧观众时,应该怎样看音乐剧?史博伟表示,以《歌剧魅影》为例,这部音乐剧用音乐的方式将法国作家雨果的小说讲出来,可以随音乐走入剧情,《画廊遗梦》亦是如此。
“我们编排歌曲的过程中,有加入一首俄罗斯的金曲。其实陈歌辛的作曲风格多样,受到了俄罗斯艺术歌曲和民歌的影响,我们采集到一些,运用到剧情中。”主创们一边分享音乐一边讲述故事,向观众们分享着音乐的曼妙。台下读者可以聆听到张凯演奏的钢琴曲与专业人士“飙”出的高音。
在一部音乐剧的背后,有这群年轻人多年来的成长与思考。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汇入了对海派金曲的热爱,这份感情通过《画廊遗梦》而为人所知。 “他们靠着热爱在做这件事,希望通过行知读书会,让更多人知道热爱上海的年轻音乐人、创作人,他们在用怎样的方式传播海派文化。”主持人阎华说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财盛证券观点